老舞生_第73章 95. 困惑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73章 95. 困惑 (第3/3页)

说她家住在斗富二桥,没多少路,上中班、夜班惯了,也不怕黑,自己能回去。
  送小洁走后,阿明想她年纪蛮蛮小,钞票倒是蛮看重的,对这种不要读书目光短浅的人,他感到不是很合得来。
  “志不同,不相为伍。”
  阿明自言自语着,只是小洁主动帮他去洗衣服,觉得她还是蛮好的。说实话,他活到介大,还没有外人给他洗衣服过,再说小洁又不是蛮难看的姑娘儿,这应该说是阿明的福气——姆妈真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姑娘儿来照顾阿明呀!
  可是,他正在努力学习要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当儿,小洁的摆地摊儿想法,真当与他的思想南辕北辙。当初如果不读日语,不读高语,现在这只位子也轮不到他,这是有文化带来的好处,这点阿明还是弄得灵清的。
  第二天雨儿是停了,但天空还是灰蒙蒙的。阿明正睡着懒觉,定富、子荣敲开门儿进来,问阿明如果没事体的话,跟他们到富阳去一趟。
  阿明有些日子没到乡下去了,也想出去走走,好写点儿生活随笔——因为写作老师张春林要求学生最好毎天写生活随笔和读书心得,这样有助于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。
  定富叼着烟儿开着北京拖鞋爿儿,道:“阿明,今天带你出去兜风,办的是私事儿,我们晓得你不会去说的。”
  阿明木而搁置:“办啥个私事儿?”
  子荣两只脚儿搁在车窗边上:“阿明,这是王书记、周经理的私事儿,这个月第三次了,等会儿你就晓得了。”
  这样说,阿明也不多问了,看着窗外的景色。
  320国道进入富阳境内后,远处的山峦飘着轻雾,迷迷蒙蒙的;近处的村庄杂乱无章,破破烂烂的。道路两边有不少农贩,摆着小摊儿,卖着蔬菜、水果什么的,不时有狗儿穿过马路,在田埂上狂吠几声。鸡儿鸭儿在树林里悠闲地觅食,还扇着翅膀。
  到了富阳的高桥,在镇里的一间矮房前,一个当地的农民听到喇叭声,走了出来,又转身进去,拿了三包西湖牌烟儿出来,塞给他们一人一包。
  “这次什么货,有多少?”子荣问。
  “四千斤萝卜和五百斤香蕉。”农民道。
  聊了几句后,阿明他们和那农民、农民的老婆、农民的儿子就把萝卜、香蕉抬到了汽车上,然后农民爬上了后车厢。车儿开到中村的部队里,跑了三个营地,卸光了货。
  出了部队大门,农民自己坐客车回富阳。临走,他数了155元叫子荣带给王书记,又拿出5元叫他们路上吃个饭。
  阿明:“子荣,这是怎么回事?”
  子荣:“阿明,这农民是王书记的亲戚,萝卜、香蕉2分5一斤收购来,4分一斤卖给部队,一转手就赚了不少。王书记和周经理合伙出钱做的,部队的关系也是他们打好的,那亲戚是跑跑腿儿的,至于他是不是2分5一斤收购来就不清楚了。本来周经理自己要来的,有点急事儿走不开,所以叫你一起来见识见识。阿明,这事儿绝对不能跟人说的。”
  阿明:“那汽油费、运输费呢?”
  定富:“当然是揩公家的油了。”
  阿明:“我懂了。转手倒卖,损公肥私,没想到领导。。。。。。”
  子荣:“阿明,现在搞活了,不像过去了。就说我们吧,一个月二十五六块工资和对象几趟马路一荡就燎光了,再不想点办法发财,他奶奶的,连西北风都没得吃了!”
  定富:“子荣说得对。他们一个月做个七八次,少说说也有百把块进帐,比八级钳工老师傅的工资还要多,日子不要太好过!”
  【注释】
  1活那动:杭州话,人活着那腿脚还会动的简语,即活着之意。
  2笃笃:本意马蹄声,杭州人用来隐喻男女关系。
  3什个点:杭州话,这么一点儿。
  4蒸鼻头气子:杭州话,东西受潮发霉所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。
  5梆梆交:杭州话,气味很重之意。
  6红太阳:杭州人对现在的武林广场习惯叫法。
  7笼儿里:杭州人对监狱的叫法。
  8结结巴巴:本指说话不流利,此处比喻勉强,凑合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