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革命 (第1/4页)
康熙对朝臣们说话, 大多时候都很亲切近人。别人出的主意,明明他早就想到了, 有人提出来, 他还装着惊喜的样子,连声夸赞别人的主意好。 朝臣求见,十有八九, 他能猜到对方要说什么。是夸赞, 是驳回,他也是提前想好的。 倘若不确定对方要说什么, 就暂时不见, 另派心腹朝臣暗中打探对方来意。 每日看似要召见不少人, 但所谈话题基本都在他的掌控之内。 天子, 一国之君。要让他们认为他深不可测, 万事都在他手里掌控着。如此以来, 他们才会对他发自心底敬畏。 康熙以前跟贵妃谈话,就有点跟不上她心思的感觉,谈的越多越是如此感受。你永远不知道, 她下一句话会说什么。 谈论她绣花, 最后落在了琉璃窗上面;问她赏赐呢, 把他的大总管讨走了;同她说太后最近身体不安, 她说到了酿酒; 问她还会做什么好吃的, 说到了给有身孕的嫔妃配小厨房配厨子;问她几何书看的如何了, 不知怎的转到了洋文上, 从洋文上,又央求准她偶尔出宫一次。 他转了话题,问她除夕夜宴, 准备了什么节目, 她提到了博尔吉特氏。话刚落,博尔吉特氏来了。 好不容易把博尔吉特氏打发走,乌雅氏又来了。乌雅氏还没打发走呢,郭络罗氏来了,接着宜嫔来了。 聊了一会儿,才知道她们前两天就约好,腊月二十三晚上来承乾宫吃饺子。 你们不走,朕走。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晚上,康熙和小太子在清乾宫用的晚膳。承乾宫送来了三盘饺子,蒸饺、煎饺和水饺。 说是六名小主对他的心意,是她们亲手包的。 康熙莫名的有点生气,过节呢,把她们都招惹来干什么。让他没地方去。 晚上也没翻牌子,直接洗洗睡了。 不用上早朝,仍是到点醒,睁开眼看看,继续睡。身边睡个人多好,还能抱着说说话。 不过,这只是一点小小的不如意。 自腊月二十四这日开始,南方的捷报不断,有时候甚至一天有两三份。 因为康熙有交待,每次捷报入城,役使都会高喊“南方大捷”。这也成了京城里的一景。城内的老百姓每天都琢磨着,今天会不会有捷报回来。同时感叹大清国强大,所向披靡。 听到大捷,也有不高兴的人。安亲王岳乐和康亲王杰书,这两个人就特别郁闷,他们在南边打了五六年仗,眼看着要反攻,却把他们调了回来。 可心有满也不敢在皇上面前表露,只是每日往慈宁宫里跑。说的是给太皇太后请安,陪太皇太后说话,其实是在历数这些年打过的仗,吃过的苦。 每日出宫都能带不少赏赐,大到慈宁宫里的屏风摆件,小到银制的掏耳勺。 太皇太后偶尔还把康熙叫过去,陪着她听听他们的功劳,听他们的辛苦。那他就得跟着赏点什么。 每每这个时候,康熙就很无奈。有点怀念休朝前的日子了,若是没休朝,还可以用抽不开身为由不过去。 在慈宁宫里说话,是拉家常,论辈份的话,要管他们叫伯父叔父。不爱听的话,也要面带笑容的听。 一个萝卜一个坑,不把他们调回来,就无法把更有能力的人,往重要的位置上放;不是把他们调回来,战事不会这么顺利。不把他们调回来,他们会以为只有自己会为大清国出生入死。 康熙又想起贵妃,当初她也提到用汉人。起因是太皇太后责骂了她,她觉得自己错了,想出主意为自己分忧。太皇太后责骂她的原因是她安排了不该侍寝的人侍寝。 让谁侍寝是由他决定的,她就是在他面前提了提而已。充其量也就是个说话欠考虑。 太皇太后这么小题大做,是在敲打她,不让她越矩。她却真去反思了。 这人究竟是聪明呢?还是傻? 入宫这么长时间,竟然没看出来太皇太后对她的防备。就拿四阿哥的事来说,她以为她立了功。岂不知这种出风头,是太皇太后最看不过眼的事。 太皇太后喜欢的是规规矩矩,安守本份的人。 当时如果他大赏了她,太皇太后就该在他面前说贵妃张狂之类的话。他不赏,就等于他不满。其它人知道他这个皇帝对贵妃心存不满,便不会再过多的指责。 贵妃兴许还以为自己对她冷淡呢,不知道他在背后操了她多少的心。虽然操的这个心不是为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