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元王朝(出书版)_第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7节 (第8/11页)

。因遇元重兵屯聚,退回太行山区。这一支红巾军,由关先生、潘诚(又名破头潘)等率领。龙凤四年春,毛贵出兵河北时,遣王士诚、续继祖等由鲁西南绕行太行山南端,克怀庆(今河南沁阳)。进至晋宁(今山西临汾)。中路红巾遂兵分两路,一路趋绛州(今山西新绛)接应王士诚等,另一路再度向西北挺进,攻取冀宁。到四五月间,毛贵已退回山东,元军得以从容应付山西红巾军。察罕帖木儿分兵收复冀宁、追击晋南红巾。关先生等人转战于太行山北端两麓。这时要穿越河北与毛贵部会合已经十分困难了。十月,中路红巾主力从定州(今河北定县)西北行,攻占大同(今属山西),再折朝东北,由兴和(今河北张北)向上都(在今内蒙正蓝旗境东北)进发。十二月,上都被红巾军攻克。关先生等下令焚毁宫阙,留驻七日后趋兵辽东。自忽必烈朝起,历代元帝都在上都避夏。巡幸两都成为一代定制。由于上都全城毁灭,顺帝从此停止在那里驻夏的祖制。

    ??关先生、破头潘入辽东后,攻占辽阳路(今属辽宁),在这个地区活动了两年半多。龙凤七年(1361)九月,经过两年试探性的进攻,关先生等率中路红巾主力十余万渡过鸭绿江,大举侵入高丽国境;十一月攻克高丽王京开京(今朝鲜开城)。龙凤八年(1362)正月,高丽军队反攻,收复开京,关先生战死,破头潘率败众退回辽东。四月,他在辽阳被元军擒获。中路红巾军覆没。

    ??三路红巾北伐之初,确实与河淮之间的中央红巾军形成一种中心爆炸、四面开花,互为呼应、互相奥援的局面。但是各支兵马都相宜转战,越打距离龙凤政权越远,相互间也缺乏联系和配合,加上往往得地不守,“常无留行”,于是逐渐被以地主武装“义军”为主干的元军分割打击。毛贵虽曾在山东半岛建立根据地,但离开龙凤政权所在地区仍太远,后来又被内讧所削弱,所以也无法有力地接应中央红巾。龙凤五年(1359),随着三路北伐兵马的声势由盛转衰,元军重新以主力来对付在汴梁的龙凤政权。五月,察罕帖木儿领诸路元军实施合围汴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。八月,汴梁城破。城内数万士兵和宋政权官属被俘,刘福通护韩林儿突围,重新退到安丰(今安徽寿县)。此后近两年内,宋政权虽然仍在名义上号令在外诸将,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积极操纵战局的能力。

    ??龙凤九年(1363)三月,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濠州的张士诚遣吕珍西攻安丰。刘福通率部固守孤城。城中食尽,出现人食人的现象,甚至已埋入地中尚未腐烂的尸体也掘出来吃;有的剜井泥做成丸子,用人油炸而食之。眼看安丰危在旦夕,刘福通于是向这时候坐镇应天(今江苏南京)的朱元璋求救。

    ??安丰的告急信送达应天,在朱元璋的帅府中引起一场争论。著名的谋士刘基(即刘伯温)竭力反对发兵相援。朱元璋虽然早已独断于一方,但他在名义上仍是韩林儿的臣下,用的还是龙凤的年号。不过他自己和他的亲信们心里都很清楚,他将来的目标是要自得天下。既然如此,不如就让吕珍杀了小明王,反倒落得一个干净,否则以后还不知道怎么处置他才好呢!这就是刘基的意见。所以他心照不宣地问朱元璋:“假使救出来,当发付何处?”但是朱元璋考虑再三,还是发兵前去救援。由常遇春为先行,朱元璋自领大军随后。吕珍闻讯,撤围而去。刘福通奉韩林儿乘夜雨出安丰南奔,见朱元璋于庐州(今安徽合肥)兵营中。朱元璋设銮驾伞扇,将韩林儿接到滁州(在今安徽),又为他建造宫殿,撤换了他左右的侍从人员,用优厚的物质条件把他供养起来。龙凤政权虽然在名义上维持到1366年(是年为龙凤十二年),即小明王和刘福通被朱元璋谋杀之时。但从移驻滁州之后,它差不多就变成了朱元璋手中的玩偶。“但看羊儿年,便是吴家国”

    ??至正十一年韩山童颍上首难,唤出一个天地易色、豪杰并起的时代。为数众多的举义领袖们大概谁也想不到,从二十多年的浴血搏杀中最终夺得天下的,竟是参加到起兵最晚的那支红巾军中间的一个其貌不扬的“小兵”。他就是朱元璋。

    ??朱元璋朱元璋是滁州钟离(在今安徽凤阳东北)人,原名重八。他家境贫寒。至正四年(1344)春天,淮河流域大旱,继而瘟疫蔓延,他的父母和哥哥都病死,乃于秋天入皇觉寺为僧。因为庙里养不起和尚,他一个多月后就外出化缘,在淮西云游三四年,才重回寺内。至正十二年,元军为防止佛寺与烧香拜佛的红巾军相联结,焚毁附近的庙宇,皇觉寺也在其中。朱元璋走投无路,遂往投起事不久的濠州郭子兴部,当了一名小兵。

    ??郭子兴起义后,五个首脑互不相服,在濠州无所作为长达半年多。同年秋,元军在攻克徐州芝麻李后,分兵进围濠州。次年春,围濠将领贾鲁病死,元军退去,固守五个月的濠州终得解脱。朱元璋不愿再在濠州这个是非窝里混下去。这时他已经娶了郭子兴一个养女为妻,于是征得郭子兴同意,他回到家乡招兵买马,在自己周围团聚起一批以少年伙伴为主体的亲信骨干。不久,他又南出定远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